楊建芬和丈夫曾多次去檢查,嘗試著通過醫(yī)療手段培育試管嬰兒,但醫(yī)生給出的結論是:丈夫因為大量飲酒,沒有辦法培育試管嬰兒。
“5·12”地震后,國家為失去孩子的家庭實行免費試管嬰兒再生育政策,每個家庭有兩次免費機會。但有三分之一的母親由于年齡原因,幾乎再也不可能為人母了。
于是,楊建芬一直想辦法收養(yǎng)一個女孩?!霸瓉淼木褪且粋€女孩,如果可以收養(yǎng)到女兒的話,覺得孩子又回到了自己的身邊?!?/p>
為此,楊建芬去過三臺縣孤兒院試圖領養(yǎng)嬰兒,也有不少朋友向他們介紹棄嬰或者是別人家超生的孩子??墒?,這其中大部分,要不是男嬰,要不就是身體有些殘疾的。
“只要我還不到60歲,我就不會放棄收養(yǎng)女嬰。”楊建芬說。
但楊建芬一家真實的狀態(tài)遠比她自己講述的要來得復雜。在領養(yǎng)孩子方面,她和丈夫方永貴之間一直存在爭議,夫妻間經常會因為領養(yǎng)孩子的事情進行激烈的爭吵。
丈夫并不贊同楊建芬領養(yǎng)孩子,也不理解她為什么一定要領養(yǎng)孩子?!白约河H生的孩子都不一定能夠指望得上,何況領養(yǎng)的孩子呢?”方永貴擔心,“等我把她養(yǎng)大,我都80幾歲了,她要不養(yǎng)我,我又能怎么辦?”
現在,方永貴每個月可以拿到180元的低保,楊建芬也可以領到220元。“我要是想領養(yǎng)孩子,早早的就可以領養(yǎng)到,關鍵是我領養(yǎng)這個孩子有什么必要呢?我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我拿什么來養(yǎng)活這個孩子?”女兒沒了之后,57歲的方永貴和妻子對生活的態(tài)度已經不一樣了。
像大多數失獨家庭一樣,隨著孩子的離去,那個曾經幸福的家庭充滿了變數。方永貴自己也意識到,他和妻子的關系正在日益僵化,每隔幾天就會發(fā)生激烈的爭吵,“有時還會大打出手,最厲害的一次都動了菜刀”。
自從女兒遇難之后,夫妻之間缺少了溝通的橋梁?!霸谝郧?,兩個人有分歧的時候會考慮女兒的感受,有時女兒也會在中間勸架,所以在地震之前沒有像現在這樣激烈地爭吵過,”方永貴總結說,“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兩人都沒有辦法在領養(yǎng)孩子的事情上做出讓步。”
現在,方永貴覺得自己喝酒比以前少了一些,但仍然吃著抗抑郁的藥。他對生活最大的期望,就是熬到可以領社保的年紀。“等到我65歲的時候,每個月就可以領到2000元的社保,她在55歲也可以拿到這些錢,這樣我們的日子還能好過一些。”
逃避與抱團
據四川省計生部門的數據顯示,“5·12”地震中有子女死亡或傷殘的獨生子女家庭近8000個,其中有生育意愿的喪子計生家庭共計6000余個。
在與方永貴吵架的時候,楊建芬就會去志愿者基地找人聊聊,只有共同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到彼此的痛與需要。同樣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朱小華就是其中的傾聽者。
朱小華的孩子是在上學的路上遇難的。5月12日下午兩點,朱小華的母親送外孫上學,結果兩人都沒有逃過厄運。
孩子遇難后,她與丈夫之間的紐帶也斷裂了。在地震一個月后的一天,她給丈夫發(fā)了一條短信:“一直以來,我一直覺得自己都是生活在你們的大家庭的束縛中,我真的很累,我們還是離婚吧!”丈夫起初不能理解她的選擇,但兩個人還是在2008年秋天辦理了離婚手續(xù)。
朱小華一直是個感性的人,有空閑時,她會看一些書,還會在QQ空間里寫一些日志,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在她眼里,兩人5年多的婚姻中一直聚少離多,溝通并不多。她甚至認為,丈夫并不怎么關心孩子。
對于孩子和母親的死,朱小華一直心存怨言,原因是她曾向丈夫提議,兩個人帶著孩子一起去綿陽做生意,但是當時丈夫并沒有同意。她認為,要是丈夫聽了她的話,“母親和孩子就都不會遇難了”。
和很多家長一樣,地震之后,朱小華經常失眠,總是會夢到逝去的母親和孩子。她管這種狀態(tài)叫做“地震后遺癥”。
她多次去醫(yī)院治療,遵從醫(yī)生的囑咐服用抗抑郁的藥物,也去中科院設在北川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基地接受過心理輔導,但都沒有用。
住在北川新縣城,并沒有讓朱小華覺得自己的生活發(fā)生一些好的轉變,“我沒有看到生活的希望,相反,更多的卻是迷茫,只覺得生活越來越無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