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9日起,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lián)合攝制的八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黃金時段播出。即日起,本網(wǎng)同步刊發(fā)該片腳本,以饗廣大網(wǎng)友。
1月10日晚,將播出第二集《清官之念》。本集將通過對包拯、狄仁杰、董宣、張伯行、海瑞等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及他們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讀中國人千年“清官情結(jié)”背后的歷史文化密碼,探尋“青天文化”對于歷史和當(dāng)下的意義。
【片花】初一十五,焚香禮拜,祈求豐年和平安,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xí)俗。每逢這兩天,家住開封西坡街的常四改都會早早起床,收拾停當(dāng),拿上早已準備好的貢品,來到附近的包公祠祭奠和拜祭包公。
位于包公湖畔的包公祠,是開封最有影響的建筑物。一千多年來,開封包公祠一次次毀于黃河水患,又一次次被人們重新修建起來。每天,無數(shù)的人們在這里瞻仰包拯的風(fēng)采,更有一些虔誠的百姓在這里焚香跪拜。在他們心中,包拯就是執(zhí)法如山、清正廉明的象征。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代名臣包拯早已經(jīng)成為清官的化身。千百年來,包拯一直被尊稱為“包青天”,人們對清官的尊崇和期盼已經(jīng)凝聚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這就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長盛不衰的“青天文化”和“清官情結(jié)”。
那么,在“清官”的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文化密碼呢?
今天,老藝人李志強要做一方端硯。做一方好硯,選一塊好的硯石尤為重要,端硯以石質(zhì)堅實、潤滑、細膩而聞名于世。
【解說】廣東省肇慶市,在古代這里叫端州,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端硯,就產(chǎn)自這里。
經(jīng)過半個月的純手工精雕細刻,一方精美的硯臺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這方硯的名字叫做《包公擲硯》,它講述了一代名臣包拯在端州為官時的一個民間傳說。
被歷代中國人視為青天的包拯和端硯到底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
公元1040年,42歲的包拯來到端州擔(dān)任知州。據(jù)《宋史·包拯傳》記載,當(dāng)時端硯是獻給皇帝的貢品。過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進貢”的名義層層加碼,肆意索取硯臺,用來賄賂上司和權(quán)貴。包拯到任后,要求工匠嚴格按照進貢的數(shù)目制作硯臺,不允許多做。民間傳說中,當(dāng)包拯離開端州的時候,感念包拯清廉的下屬將一方端硯偷偷藏在了包拯的行李中,以作紀念。包拯發(fā)現(xiàn)之后,徑直將硯擲于水中,于是,包公“不持一硯歸”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初到端州,包拯就在州衙的清心堂墻壁題下了一首詩,《書端州郡齋壁》,作為他為官和做人的座右銘。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xùn),毋貽來者羞。”
這首詩的意思是:居心清正是官員為政清廉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做事的準則,好木終成棟梁,好鋼寧折不彎。歷史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的教訓(xùn),為官者千萬不要做出讓后人感到羞恥的事情。包拯用這首詩告誡自己,為官者當(dāng)謀正直之道,去除貪欲。
這是包拯流傳下來的唯一一首詩,可謂吉光片羽,但卻成為包拯一生為官做人的光輝寫照。
包拯在端州為官三年,離任時不帶一方端硯的故事很快傳了出去,成為朝野上下的美談。一時間,清正廉潔的包拯一舉成名,包青天的傳奇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每天上午,開封府內(nèi),一出大戲準時開演,這出戲的名字叫《鍘美案》,講述的是北宋時期包拯將負心人陳世美送上龍頭鍘的故事。
京劇《鍘美案》自誕生以來大概是人們最喜愛的京劇劇目之一,這出戲之所以久唱不衰,就是因為它道出了人們心中的清官情結(jié),將善良平民告倒作惡權(quán)貴的暢快感演繹得淋漓盡致。
一千多年前,開封是北宋王朝的首都,包拯曾在這里長期為官。那么,歷史上的包拯和舞臺上的包青天又有著怎樣的不同之處呢?
公元1057年,包拯擔(dān)任開封府尹。剛一上任他就下令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百姓可以直接向他遞交狀子,陳述冤情,不再受衙役的刁難和欺騙。
此時,年逾六旬的包拯早以清正廉潔,判案公正嚴明、鐵面無私而聞名全國,他已經(jīng)成為百官的楷模和百姓心中公平正義的化身。
出任開封府尹四年之后,包拯與世長辭,仁宗皇帝趙禎親自上門吊唁,并宣布停止視朝一天以示哀悼。
包拯臨終前,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按例律將門蔭入仕,便留下了“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的遺囑。
包拯在在去世前留下的遺囑,成了包拯后世子孫必須恪守的一條家訓(xùn)。在包拯的嚴格要求下,他的兒子和孫子都成為清廉賢明、享譽一方的模范官員。而這條家訓(xùn),在包拯去世后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成為后人景仰和學(xué)習(xí)的對象。
這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包拯畫像,這幅珍藏在故宮的畫像,就是當(dāng)時人們?yōu)榫拺寻?。畫像上的包拯,與人們熟悉的舞臺上黑臉包公的形象截然不同。包拯是如何由白臉變成了黑臉呢?
【采訪】河南省曲劇團一級導(dǎo)演 李杰:
戲曲的臉譜他有自己特殊這個的寓意,顏色有寓意,形狀有寓意。
【采訪】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 劉禎:
那么包公的這個黑臉,其實這個黑,是象征著一種正義。
【采訪】南京大學(xué)教授 董?。?/p>
黑顏色就表示他第一個強,第二個堅定啊,剛正不阿
【采訪】河南省曲劇團一級導(dǎo)演 李杰:
實際上他的臉兒,真正的鉤法呢,是黑里透紅,白色的月牙兒,一輪清月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