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確抱著虔誠的讀城之心而來,琉森絕對不會辜負你的滿腔熱忱。除了可以讓你在一天之內滿足對歐洲的全部想象,讓你像掉進蜜罐的螞蟻一般找不著北,它還可以陪你在咖啡館坐坐,時不時地給你些上升到理論高度的驚喜。
精彩琉森 穿越古今的中世紀壁畫
當年意大利人鬧文藝復興,熱浪越過阿爾卑斯山席卷到歐洲中部,瑞士文青們便硬是用魔術手把這繁復雍容的舶來品和當地晚期哥特風格攪和到了一起, 推出個所謂的“北方文藝復興”新產品,既趕了把時髦,又保持了本我風格,是為全球化語境之下的民族化。到后來宗教改革和“圣像破壞運動”到處“大清洗”, 蘇黎世、日內瓦、伯爾尼、巴塞爾無一幸免,而琉森卻幸免于難。
如今這些老城里依然健在且風情萬種的壁畫多數由中世紀祖?zhèn)髦两?無懼風吹日曬的金剛不壞之身全賴興起于13 世紀意大利畫壇的著名技法——濕壁畫。這種名為“Fresco”的好主意原本就是“新鮮”之意,操作工序不復雜卻考驗真本事:先在準備作畫的墻壁上抹一層 粗糙灰泥,形成“粗灰層”作為“畫布”,草圖直接描在其上滲進墻壁打底;再覆蓋一層“細灰層”修飾質感,并在此基礎上重畫一遍草圖;有了這層潮濕的新泥 灰,畫家才能甩開膀子揮毫潑墨,用以水調和的蛋彩顏料作畫,讓色彩“長”在墻壁上,經久不衰。由于采用此種卓越技法伴生修改難題,幾乎屬于一次性作業(yè),因 此要求畫家運筆果斷精準,絕對是個技術活兒。
精彩琉森 穿越古今的中世紀壁畫
莫里斯·巴羅(Maurice Barraud)在1929 年為琉森西區(qū)火車站繪制的175 平方米見方的《南北基》在1971 年那場焚毀了整個老火車站的火海中鳳凰涅槃,奇跡般地得以幸存;坐落在鮮魚市場和葡萄酒市場之間“理想之地”上的《平衡》絕對令人難忘,這幅瑞士著名藝術 家漢斯·霍爾拜因創(chuàng)作的杰作深受當地人和游客的推崇和珍視,掐指算來,它的確是出鏡率最高的地標性建筑。